自驾游、学穿搭、追星、拍视频、开直播......2023年,从线上到线下,丰富的消费市场里不再仅活跃着Z世代的身影,一股来自“时空另一端”的力量正在崛起,他们有经济实力、有想法、有审美,他们是时髦的“银发族”。
社会时钟(social clock)理论认为,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,无形中受到社会的影响,会自然而然地去做“符合年龄要求”的事情。随着近几十年教育方式、技术变革、人口流动与数字化社会的变迁,中国人过去遵守的“社会时钟”,在不少场景下已经失灵。如今,数字原住民成长起来,这批掌握互联网注意力和话语权的人,开始面对皮肤抗衰、佛系养生、中年危机等一系列从自身、社会乃至文化层面的命题。对于终将或已经步入年老的一代人来说,年老不再是“无欲无求”,而是包含着酸甜苦辣的具体生活实践。曾经被视为“低欲望、低消费”的银发群体,如今在消费市场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。
在这个背景下,重新审视“银发经济”十分有必要,它既包含着与主流市场共性的内容,又伴随着多元化需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。银发群体现实的生活方式并不按照过往刻板印象来,他们越来越有着多元化的诉求和偏好。在重阳节这个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,CIC灼识咨询发布《银发经济蓝皮书》以飨读者,带领各位走进银发群体的“衣”、“食”、“住”、和“娱乐”世界。
什么是“银发经济”?
CIC灼识咨询认为,银发经济(老年经济)由老年人的生理需求、健康需求和情感需求驱动,围绕衣、食、住、行而展开。银发经济是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而形成的新兴产业集群,旨在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需求。
银发人口的消费特性随着年龄变化也出现显著差异。例如45至59岁刚退休的中老年人更关注于文化和旅游类精神文化消费,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普遍对于护理和养老需求更为迫切。银发经济作为新兴消费市场将迎来一片蓝海。
衣:打破陈规,无畏表达
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戴安娜·克兰认为,20世纪以来的服装推广给予了个人寻求或创造个人风格,以表达自己对身份认知的机会。服装并不是仅仅是简单的“穿在身上的衣服”,还包含着表达自我、进行人际沟通和身份认同的社会意义,服装本身的意义是多元的。
提起“年轻人穿搭”,很少有人能立马想出一个固定风格,但听到“中老年穿搭”,你应该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一些画面。模特梁晓晴曾凭借中老年女装走红,走红时她只有不到30岁,她的出圈一度引发了互联网对于“妈妈穿搭”的讨论。登上带货能力排行榜的“爸爸男装”类直播,也一度被年轻人调侃为“成熟穿搭”,惹来互联网上的争相模仿。
梁晓晴工作照(上)、生活照(下)
图片来源:小红书@梁晓晴
无论是反差还是搞笑,这背后都反映出一个现实,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,中老年人穿搭大多有着近乎固定的模板和风格。CIC灼识咨询的《银发经济蓝皮书》显示,相较于大众服装,中老年服装以品类单一、颜色鲜艳及版型宽松舒适为特点。家里的衣柜里,大概率有一件妈妈牡丹花纹的针织衫、爸爸横条纹的polo衫,仿佛人到了一定的年龄,会自动被复制粘贴上这么一套风格的衣服。在算法偏见下,电商平台的搜索结果也形塑着银发群体对于年龄和穿搭的感知,强化着对“中老年穿搭”的刻板印象。
淘宝搜索"中老年服装"结果
图片来源:淘宝截图
事实上,银发消费者审美升级,现有的风格已无法满足其需求,不少子女也开始自主为父母挑选衣物。
豆瓣小组上拥有近6万组员的“给妈妈买衣服”小组就是一个典型代表,一些妈妈也加入其中分享同龄人的需求。受“给妈妈买衣服”小组的启发,也有人创立了“给爸爸买衣服”小组。
妈妈们慢慢上了年龄,她们或许身材依旧很好,也或许经过生育和时间的影响已经发福。有些妈妈热爱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活力,和孩子一起享受变美。
但也有这样一些妈妈,她们一生受困于家庭和孩子,不舍得为自己花钱,不敢去买显年轻的衣服,不好意思去打扮自己生怕惹闲话。
我的妈妈就是这样,我总是在头痛如何给她买漂亮的裙子,如何告诉她:“你只有五十岁,你不老,你还可以漂亮!”当我搜索“给妈妈买衣服”的时候,发现有很多uu也需要这种建议。
那么,我们来一起思考吧,互相给出建议,把我们的妈妈变得年轻漂亮!
豆瓣“给妈妈买衣服”小组简介
不少人在小组讨论中,帮助父母和自己找到合适的穿搭:例如一些人在中年后会遇到的发福,通过挑选合适版型的衣服,成功改善掉不满意点,不用自暴自弃选择无特色的“中老年穿搭”。
豆瓣“给妈妈买衣服”小组成员分享成功经验
图片来源:豆瓣@浇浇
面对自己身体的改变,一头扎进被年龄定义的生活中,不是一种必然选择。无论什么年龄,都可以选择自己爱好的穿搭风格。银发群体穿搭多元化,一定是未来新的共识。
除了追求不被年龄定义的美和时尚,我们也需直面高龄老人的需求。面对疾病和部分失能,高龄老人需要特殊设计和功能性服饰,这是中老年人服装市场的真正个性化问题。CIC灼识咨询认为,特殊设计服饰、功能性服饰是未来中老年服装市场新的趋势。
食:多样追求,科学养生
中老年食品包含的范围广、品类多。银发群体因年龄增长产生一系列营养物质的流失,通过饮食补充是一个必要路径。
针对老年食品,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18年发布《食品国家标准老年食品通则》(征求意见稿),意见稿中将老年食品分为易食食品、老年营养配方食品、老年营养补充食品。这份意见稿中特别标注,目前老年食品以适应咀嚼和(或)吞咽功能下降、营养不良老年人生理特点为主,对日常膳食起到补充作用。
营养品作为银发群体的日常膳食补充,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受到越来越多银发群体的追捧。以中老年奶粉为例,CIC灼识咨询的《银发经济蓝皮书》显示,银发群体由于年龄增长和疾病频发,健康状况易受影响,冲调便捷、好饮用、易吸收的奶粉产品逐渐成为众多银发群体补充营养的首选,添加各类营养素的奶粉可贴合不同受众群体的营养需求。目前,中老年奶粉已经成为乳企主要竞争方向,销售额增速位居奶粉产品细分品类前列。
另一类常与营养品相混淆的产品是休闲零食。银发群体对零食的热情并不一定少于年轻人,我们经常在超市货架和各类电商平台看到各类绚丽多彩的儿童零食,却不常见到更新迭代迅速的老年零食。我们到某超市的货架观察,老年食品货架堆叠的仍是诸如饼干、豆奶、芝麻糊、麦片和桃酥等传统食品,以及介乎营养品与零食之间的冲调类产品,多年不更新的产品结构,显然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口味的要求。
与穿衣不同,老年零食需要特别注意银发群体的咀嚼、吞咽功能和其他身体状况,也需要兼顾到口味。开发出更多丰富的适老化产品,是未来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,消费能力和需求增加时急需进行的实践。
在“民以食为天”的中国,正餐是中老年人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。中国幅员辽阔,各地偏爱的食材和口味各不相同,但据《柳叶刀》期刊公布的最新数据(统计周期为2004年-2018年),中国人在统计周期内肥胖率不断上升,肥胖率已经跻身世界前列,饮食健康对于银发群体来说更是尤为需要注意的议题。
清淡,少盐少油少糖是大多数人对于饮食健康的直观定义。对于银发群体来说,味蕾的退化可能会影响到对于味道的判断,目前市场上针对中老年饮食特殊性的专用调料较少,一些大的调料品牌推出过如低盐生抽类的产品,需要仔细地去挑选和甄别。一些带有舶来性质的健康油类,如葡萄籽油、橄榄油等,适用的情境也需要认真了解。
多做做功课,无论是帮自己还是帮父母,学一学总没错。
住:科技赋能,重拾价值
银发群体的“住”,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。它不仅仅是安置一张床,一个居所,还包括医疗、养生、心理等多个方面。CIC灼识咨询将银发经济的这一细分领域称为“康养行业”。
不少人在学生时代曾去康养机构做过义工,在影像世界或是浮于表面的认知里,康养机构的景象是成排的老人坐在椅子上,对着外面的世界发呆。现实生活里,随着不少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剧,不少康养机构的理念和设施有一定改善,许多创新性的案例涌现出来。
翻阅被当作康养机构样板的案例,CIC灼识咨询发现,它们都有一个共性 — 发挥银发群体的主体性。通俗来讲,机构让入住人员参与进来,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,重拾价值感和存在感。位于四川雅安的一家由90后、00后创办的康养机构,曾被媒体报道为“另类养老院”。这家养老院的员工大多是90、00后,他们把“照顾”换作“陪伴”,带着老人唱歌、跳舞、种菜,还鼓励老人学习时尚穿搭、拍视频。这家机构在运作了一段时间后,不少老人主动报名住进来,和同龄人一起享受快乐。
机构员工和老人们一起活动
图片来源:微信视频号截图@一条
这个案例代表着新生代对于康养机构的构想与追求,从取得的实践和传播效果来看,这家康养机构的模式无疑是成功的,但同时,这个案例在目前又有稀缺性。《银发经济蓝皮书》显示,目前中国的每千位老人的养老床位为39张,康养行业仍存在基础设施供应不足、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。但根据已有的增长趋势可以判断,未来康养机构市场将会持续增长。
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,针对养老问题,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》明确中国将建设“9073”养老格局,即90%老人在社区的协助下居家养老,7%的老人进行社区养老,3%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。从这一比例来讲,居家养老占据主流,与其密切相关的,是家庭内部乃至社会的适老化需求。
目前,许多地方拥有政府主导搭建的如长者食堂、长者健身中心等适老化公共设施。受文化层面的影响,居家养老不仅是简单的陪护,还有着强烈的情感诉求。在日复一日地、真实地作为一个照顾者时,不少人的感觉并不是那么的温馨和美好。北大教授戴锦华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照顾母亲时的感受,“等她离去的时候,我才意识到她真的是我生命中的那个‘绊’,羁绊,等于是一直是她把我锁在某一种现实当中......你必须要面对在现实中一个普通人要面临的种种艰难。”
居家养老的重担,在很多时候都是由较年轻的一代承担,这一现实是重要又是可见度低的。目前,家庭内部的适老化改造没有被系统地作为一种理念推广。它不是简单装上一个可对话监控,或把马桶改成方便老人的形态,而是需要整体的考虑到整个生活场景中的人,包括照顾者和被照顾者。例如,在家居选择上,如何以更少的力气帮助老人起身和坐下,在屋内布局上,如何减少发生磕碰的概率,如何让现代科技融入到生活场景中去,用智能硬件减少老人的“失能感”,预测、判断和丰富老人的需求,减少被照顾者的负担,这些问题与银发市场创业者息息相关,在丰富的场景内寻求突破点,是值得创业者持续观察的问题。
娱乐:线上线下,处处有我
银发群体的娱乐,是银发经济可见度最高的一个板块。“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,对于年轻人是奢侈的,但退休后有充足时间的银发消费者在旅游出行中是十足的主角。《银发经济蓝皮书》显示,中国银发群体已成为高频次旅行用户,超6成银发群体平均每年出行3次以上。尤其是年纪较轻的银发群体,他们“有钱有闲”,消费能力强劲,有一定精神追求,在旅游服务选择上开始注重个人兴趣和出行体验,且对互联网使用较为熟练,成为新晋“旅行达人”。不仅参加夕阳红老年团,更多银发消费者开始选择自驾、旅居生活,可以说,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娱乐生活方式。
前段时间,跳水大爷、盘头阿姨接连让天津这座城市在互联网的热度提升不少,这背后是银发群体娱乐方式多样化的趋势,以往的广场舞、钓鱼等传统项目已经无法满足银发群体的娱乐需要。公共设施中,各类公园都是中老年人唱歌、跳舞、相亲的娱乐之处,老年大学也为不少中老年人提供了学习进修的机会,一些实用性课程,如手机使用教学,能够较好地帮助银发群体融入数字化社会。
南方周末报道称,在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型城市上海,老年人们自发组织到宜家餐厅去聊天和相亲,不少老年人表示感觉“无处可去”,才选择了开放的宜家。这侧面反映出公共娱乐设施供给增长,商业设施有待跟进的局面。
银发群体也同时活跃在抖音、快手、视频号类的线上短视频世界里。《银发经济蓝皮书》数据显示,微信视频号于2020年上线,早期超70%用户年龄在45岁以上,60岁以上网民中有80%平均每天会花1.5小时刷短视频。与短视频相关的内容电商,已成为互联网电商新的增长点,银发群体在其中的消费比例不容小觑。
中老年网红也是数字世界中的一道靓丽风景。他们通过拍摄情景剧、搞笑段子和生活日常,创造出互联网病毒式传播的素材。不难看出,银发群体在应对数字化社会的传播新形式时,并不必然会成为数字难民(digital refugee),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创造力和独特的形象视角,成为互联网世界的顶流主角。
拥有百万以上粉丝的穿搭类、情景喜剧类中老年网红
图片来源:抖音截图@时尚奶奶@我是田姥姥
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在《论老年》中写到,“生命的历程是固定不变的,‘自然’只安排一条道路,而且每个人只能走一趟;我们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各有特色;因此,童年的稚弱、青年的激情、中年的稳健、老年的睿智——都有某种自然优势,人们应当适合时宜地享用这种优势。”
年老不意味着被淘汰,而是代表人以一种新的姿态与这个世界共存。追求时尚、保持向外探索的欲望与面对身体的衰老和疾病并不冲突。人生的后半段,同样可以精彩无比。